在儿童口腔检查中,不少家长都会发现孩子牙齿表面出现白色斑块,这些看似不显眼的白斑,实则是牙齿健康发出的 “预警信号”——医学上称之为牙釉质脱矿。作为儿童口腔常见问题,脱矿若未及时干预,可能逐步发展为龋齿,重影响儿童牙齿功能与颌面部发育。本文将从脱矿的形成机制、发展阶段入手,深入解析涂氟为何能逆转早期脱矿,并提供科学的预防与干预方案。
一、牙齿白斑的本质
儿童成为脱矿高发人群,与以下生理和行为特点密切相关:
牙釉质矿化程度低:儿童乳牙与年轻恒牙的牙釉质矿化程度较低,羟基磷酸钙晶体排列相对松散,抗酸能力远弱于成人恒牙,更易受酸性物质侵蚀。
不良饮食习惯:儿童饮食中甜食、含糖饮料占比高,这类食物被口腔内的致龋菌(如变形链球菌)分解后,会产生乳酸、乙酸等酸性物质,这些酸性物质会直接破坏牙釉质表面的晶体结构,加速矿物质溶解。
口腔清洁不足:儿童口腔清洁能力不足,若刷牙不完全或频率过低,牙菌斑会在牙齿表面(尤其牙颈部、邻面)大量堆积,牙菌斑生物膜内的细菌持续产酸,形成局部高酸环境,进一步加剧脱矿。
唾液功能不完善:儿童唾液分泌量较成人少,且唾液中矿物质浓度与缓冲能力较低,无法有效中和酸性物质、促进再矿化,也为脱矿创造了条件。
二、脱矿的发展阶段与潜在危害
1.早期脱矿(白斑期):这是脱矿的初始阶段,此时牙釉质表面仅出现白色斑块,无明显缺损,儿童通常无疼痛或不适症状。这一阶段的本质是牙釉质表层矿物质轻度流失,晶体结构出现微小间隙,但深层组织尚未受损,属于可逆阶段。若能及时干预,通过补充矿物质、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,白斑可逐渐消退,牙齿复原正常外观。
2.中期脱矿:若早期脱矿未得到重视,会进入中期脱矿阶段。此时牙釉质表面的矿物质持续流失,白色斑块范围扩大、颜色加深,部分区域开始出现微小凹陷或缺损,牙釉质表面变得粗糙。这一阶段,牙釉质的结构完整性已被破坏,再矿化难度显著增加,虽仍可通过正规干预延缓病变,但白斑难以完全消失,且牙齿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会出现轻微敏感症状。
3.晚期脱矿(龋齿):当脱矿进一步发展至晚期,则会形成龋齿(蛀牙)。此时牙釉质深层甚至牙本质均受到侵蚀,牙齿表面出现明显的龋洞,儿童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,尤其在进食时疼痛加剧。若仍不治疗,病变会继续向牙髓(牙神经)发展,引发牙髓炎、根尖周炎,甚至导致牙齿脱落,不仅影响儿童正常进食与营养吸收,还可能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、颌面部发育畸形等连锁问题。
三、涂氟:逆转早期脱矿的科学手段
形成抗酸更强的氟磷灰石:氟电荷能与牙釉质表面流失矿物质后的羟基磷酸钙晶体结合,形成更稳定的氟磷灰石。氟磷灰石的抗酸能力远强于羟基磷酸钙,能有效抵抗口腔内致龋菌产生的酸性物质侵蚀,从根本上减少矿物质的进一步流失。
促进再矿化:氟电荷能加速唾液中钙、磷电荷向牙釉质脱矿区域的渗透,促进脱矿部位的再矿化过程——简单来说,就是帮助牙釉质“重新吸收”矿物质,填补因脱矿形成的微小孔隙,使白色斑块逐渐淡化、消失。
抑制致龋菌活性:氟化物还能抑制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,减少细菌产酸量,从源头降低酸性物质对牙釉质的破坏,为牙齿创造良好的“修复环境”。
儿童牙齿上的白斑并非“小问题”,而是牙釉质脱矿的早期信号,若忽视干预,可能逐步发展为龋齿,影响儿童长期口腔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