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,“牙齿松动” 是多数患者会遇到的现象,也常引发担忧 —— 这种松动是否正常?如何判断是牙齿移动的正常表现还是需要警惕的问题?要解答这些疑问,需从牙齿矫正的生物学原理切入,结合临床鉴别标准与护理要点,才能形成科学认知。
![]()
一、牙齿矫正中松动的生理机制
牙齿并非固定于牙槽骨内,而是通过牙周膜(连接牙根与牙槽骨的纤维组织)形成弹性连接,既确保咀嚼时的缓冲能力,也为矫正时的位置调整提供基础。正畸治疗的核心是牙槽骨改建,具体过程如下:
矫正器施加温和、持续的力量,传导至牙周膜;
牙周膜细胞释放信号分子,启动破骨细胞在牙齿移动方向吸收牙槽骨;
同时成骨细胞在牙齿后方形成新牙槽骨,实现牙齿缓慢移动。
在这一动态平衡中,牙齿会暂时失去部分牙槽骨支撑,呈现轻微松动,其正常特征包括:
松动程度轻:仅在触摸或咬合时察觉,幅度≤1 毫米,无明显摇晃感;
伴随症状温和:可能有轻微酸胀感,无自发疼痛、牙龈红肿或出血;
暂时性:牙槽骨改建完成后,松动感逐渐减轻,治疗结束后复原稳固。
![]()
二、正常移动与异常问题的核心鉴别标准
(一)松动程度与持续时间
从松动程度和持续时间来看,正常移动与异常情况存在明显差异:
正常移动对应的松动表现:松动程度为轻度,仅在咬合时产生轻微不适,牙齿晃动幅度极小;持续时间较短,通常在复诊调整矫正力后 1-2 周内,松动感会逐渐缓解。
异常情况对应的松动表现:松动程度达到中度以上,牙齿晃动幅度超过 2 毫米,肉眼可观察到明显摇晃;持续时间较长,松动状态会持续 1 个月以上且无任何缓解趋势。
(二)伴随症状的差异
正常松动:仅在咀嚼较硬食物时,可能出现轻微酸胀感,无其他额外不适症状;
异常松动:常伴随以下典型症状,只要出现 1 项就需提高警惕:
疼痛:包括自发痛(即使没有咬合动作,也会感到牙齿疼痛)和咬合痛(咀嚼时疼痛明显加剧),这类症状可能提示牙周膜损伤或牙根吸收;
牙龈异常:表现为牙龈红肿、刷牙或进食时牙龈出血、牙根暴露面积增多,多与口腔卫生不佳引发的牙周炎症相关;
位置异常:牙齿出现非预期的倾斜、扭转,或相邻牙齿间的间隙异常增大,可能是矫正力施加不当导致的牙齿移动失控。
![]()
(三)口腔基础状况的影响
牙周健康患者:矫正过程中出现的松动,大多是正常生理反应,牙周组织不会出现病理性改变;
牙周炎患者(未规范治疗):矫正期间牙齿松动的风险会显著升高,且松动多为异常情况,常伴随以下表现:
牙周袋加深(牙龈与牙根之间的间隙增大);
牙齿表面牙结石大量堆积;
需通过牙周探诊、X 线片等检查手段,确认牙槽骨吸收情况。
(四)矫正力的合理性
正常矫正:采用“温和且持续”的矫正力,如固定矫正器的弓丝力量、隐形矫正器的弹性力,牙齿在可控范围内缓慢移动,松动程度温和;
异常情况:若矫正力过大,比如过度收紧托槽钢丝、隐形矫正器超期佩戴未及时更换,会导致:
牙周膜过度拉伸、局部组织缺血;
牙齿出现剧烈松动;
甚至可能造成牙根吸收(通过 X 线片可观察到牙根变短)
总结
正常松动:源于牙槽骨改建过程,具有轻度、暂时、无额外不适的特点,是牙齿向理想位置移动的必要过程;
异常松动:多伴随疼痛、牙龈异常、松动加剧等症状,与牙周问题、矫正力不当密切相关,需及时寻求正规医疗干预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