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 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初期,牙齿健康不仅关系到咀嚼功能,还可能影响他们的自信心。如果孩子的牙齿出现发黄问题,家长可不能掉以轻心。
一、牙齿发黄的常见原因
一般来说,12 岁孩子牙齿发黄主要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情况。
外源性发黄是常见的,孩子如果经常吃巧克力、番茄酱、酱油等深色食物,又没有及时漱口刷牙,色素就会慢慢附着在牙齿表面。有些孩子喜欢喝可乐、果汁等含糖饮料,这些饮料中的色素和酸性物质会双重作用,让牙齿颜色变深,还可能腐蚀牙釉质。
还有些不良习惯会加重外源性发黄,比如孩子晚上睡觉前喝奶后不漱口,牛奶中的乳糖会被细菌分解产生酸性物质,长期下来不仅会让牙齿发黄,还可能引发龋齿。另外,现在很多孩子喜欢嚼口香糖,如果选择的是有色口香糖,频繁咀嚼也可能让牙齿染上颜色。
内源性发黄则是牙齿内部结构出现了问题,相对更复杂。有些孩子在恒牙发育期间,因为发烧、服用某些药物,会影响牙釉质的钙化,导致牙齿呈现黄褐色。如果孩子小时候有重的营养不良,缺乏钙、磷等矿物质,牙齿发育不完善,也可能出现颜色偏黄、质地脆弱的情况。
需要注意的是,12 岁孩子正处于换牙期尾声,有些孩子的乳牙还没完全脱落,恒牙刚萌出时可能会呈现淡淡的黄色,这是因为恒牙的牙釉质比乳牙更厚,透明度更高,能透出牙本质的淡黄色,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,家长不用过于担心。
二、如何判断牙齿发黄的性质
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初步判断孩子牙齿发黄的性质。外源性发黄通常是牙齿表面整体或局部出现均匀的黄色、褐色斑块,用指甲轻轻刮擦,可能会感觉到表面有些粗糙,认真刷牙后颜色会稍微变浅。
内源性发黄则表现为牙齿内部透出的黄色或灰色,颜色比较均匀,刷牙无法改变。如果是药物或疾病引起的,可能会在牙齿表面看到明显的带状或斑点状变色。
三、改善牙齿发黄的实用办法
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牙齿发黄,解决办法也有所不同。对于外源性发黄,做好日常口腔护理是关键。
首先要帮孩子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。12 岁的孩子虽然已经具备自主刷牙能力,但很多孩子刷牙时间不够、方法不正确。家长要监管孩子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,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 3 分钟,采用 “巴氏刷牙法”:将牙刷毛与牙齿成 45 度角,轻轻放在牙龈边缘,小幅度来回颤动,再竖向转动刷头清洁牙齿表面。
选择合适的牙刷和牙膏也很重要。孩子应该使用软毛牙刷,避免损伤牙釉质和牙龈。牙膏可以选择含氟儿童牙膏,氟能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,但要注意控制用量,每次大约黄豆大小即可,防止孩子误吞。
除了早晚刷牙,饭后漱口也很重要。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便携的漱口杯,让孩子在学校吃完饭后及时漱口,冲走食物残渣和部分色素。
对于已经形成的外源性色素沉积,可以每周给孩子使用 1-2 次儿童专用的牙线,清洁牙齿间隙的污垢。如果牙齿表面有明显的牙结石或顽固色素,需要到医院进行洁牙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牙。
如果是内源性发黄,处理起来相对复杂。如果是轻度的牙釉质发育不全,牙医可能会建议涂抹氟化物,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,同时改善牙齿的外观。
12 岁是孩子牙齿发育的关键时期,牙齿发黄看似是小问题,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各种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