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换牙时乳牙未脱落,会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
儿童换牙时乳牙未脱落,会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
发布人:牙舒丽网          
icon
合作机构
更新于:2025-08-19 15:56:55

下排门牙的位置,新牙已经从牙龈侧面冒了个小尖,而原来的乳牙还牢牢地站在原地,像个不肯退位的 “老顽固”。这种乳牙没掉、恒牙却急着 “上岗” 的情况,在儿童换牙期其实并不少见,医学上称为 “乳牙滞留”。看似只是两颗牙的 “位置之争”,背后却可能藏着影响孩子牙齿健康的大问题。

儿童换牙时乳牙未脱落,会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

一、生理性换牙机制概述

正常乳恒牙交替过程始于6-7岁,止于12-13岁,此阶段20颗乳牙逐步被32颗恒牙替代。其核心机制为:恒牙胚在颌骨内发育过程中,通过持续的向上萌出压力刺激乳牙牙根吸收。当乳牙牙根吸收达根尖1/3时,牙齿开始松动;吸收至牙颈部时,乳牙自然脱落,恒牙沿乳牙牙槽窝正常萌出,形成正常咬合关系。

临床观察显示,健康乳牙的牙根吸收具有自限性和定向性,下前牙替换通常早于上前牙,女孩换牙进程略早于男孩,这些个体差异均属生理范围。

儿童换牙时乳牙未脱落,会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

二、乳牙滞留的病理机制与分型

(1)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

乳牙滞留指恒牙已萌出而相应乳牙未脱落的病理状态,发生率约为3.5%-6.8%,下前牙区发生率高,占所有滞留病例的62.3%,其次为上颌尖牙区。

(2)主要致病因素

1.机械性阻碍

恒牙胚位置异常:包括水平阻生、近中倾斜等,导致萌出路径偏离乳牙牙根,无法形成有效压迫

多生牙干扰:额外牙占据恒牙萌出空间,约占滞留病因的15.6%

2. 功能性刺激不足

精细饮食导致咀嚼负荷降低,颌骨发育不足,乳牙牙根吸收不全

研究证实,每日咀嚼硬度不足2000g的儿童,乳牙滞留发生率是正常饮食组的3.2倍

3. 病理性因素

乳牙牙髓坏死或根尖周炎导致牙根外吸收障碍

遗传性牙根发育异常(如牙骨质增生症)

全身性疾病影响(如甲状腺功能减退、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)

儿童换牙时乳牙未脱落,会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

三、恒牙异位萌出的危害机制

(1)牙列发育异常

形成双重牙列("双排牙"),破坏正常牙弓形态

导致牙间隙丧失,恒牙排列拥挤度增加,错颌畸形发生率提升47.6%

影响恒牙牙根发育,增加日后正畸治疗难度

(2)口腔健康风险

牙间食物嵌塞率增加63%,致龋风险提升2.8倍

牙龈边缘炎症发生率达38.2%,易发展为局限性牙周炎

异常咬合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潜在风险

(3)功能与心理影响

咀嚼效率下降约21%-35%,影响食物消化吸收

发音清晰度降低,特别是唇齿音和舌齿音

学龄期儿童容貌焦虑发生率提高19%

四、预防策略与健康管理

(1)饮食结构调整

建议每日摄入3-5次需要咀嚼的食物(如苹果、玉米、坚果等)

控制精细加工食品摄入比例,保持适当咀嚼刺激

(2)口腔卫生维护

采用Bass刷牙法,每日刷牙不少于2次,每次2分钟

使用含氟牙膏(儿童含氟量500ppm),牙间使用牙线清洁

(3)定期监测计划

6-12岁儿童每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

必要时拍摄曲面断层片,评估恒牙胚发育状况

建立换牙档案,记录乳牙脱落与恒牙萌出时间

乳牙滞留导致的恒牙异位萌出是儿童口腔常见发育异常,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错颌畸形发生率。临床医师应结合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评估,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,同时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宣教,通过饮食指导、定期监测等综合措施,确保儿童牙列正常发育。

同城医院

更多

同城医生

更多

同城优惠

更多

同城报价

更多

同城问答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