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口腔临床诊疗中,2030岁人群因智齿发炎就诊的比例居高不下。这类以牙龈肿痛、张口受限、吞咽疼痛为典型症状的问题,不仅影响日常饮食与休息,还可能引发更重的口腔并发症。面对“智齿总发炎要不要拔”的疑问,需从生理机制、病理过程及临床评估维度综合分析,才能做出科学决策。
一、“要不要拔”:医生的四大评估维度
(一)炎症发作频率与重程度
建议拔除的情况:智齿每年发炎≥2次,或单次发炎持续>3天,且伴随张口困难、面部肿胀——此类智齿已成为“慢性感染病灶”,反复炎症会破坏牙槽骨、牙龈,甚至引发颌骨间隙感染(如咬肌间隙感染、翼下颌间隙感染),重时需全身抗感染治疗;
评估保留的情况:仅偶尔发炎(如1次,且因熬夜、辛辣饮食诱发),炎症可快速缓解(<3天),无明显全身症状。
(二)智齿阻生类型与邻牙影响
需通过口腔检查+影像学检查(如口腔全景片、CBCT)明确:
建议拔除的情况:水平阻生导致邻牙远中龋坏/牙根吸收,或垂直阻生的“盲袋”反复积存食物残渣——邻牙损伤具有不可逆性,拖延治疗可能导致邻牙无法保留;
评估保留的情况:智齿无明显阻生,牙冠完全暴露,与邻牙无挤压、无间隙。
(三)智齿的功能价值与清洁难度
建议保留的情况:智齿萌出位置正常(牙冠完全暴露,与对颌牙形成正常咬合关系)、周围无盲袋,日常刷牙可有效清洁——此类智齿仍具备咀嚼功能,拔除可能导致邻牙间隙增大,增加食物嵌塞风险;
建议拔除的情况:智齿位置过靠后,刷牙工具难以触及,即使当前无症状,未来仍有发炎、龋坏风险。
(四)患者的全身状况与治疗需求
需结合特殊人群的生理特点调整方案:
1.孕妇/哺乳期女性:智齿发炎建议在孕中期(46个月)治疗,拔牙需权衡出血、感染风险;
2.糖尿病患者: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≤8.88mmol/L,避免术后感染;
3.正畸患者:若阻生智齿可能影响牙齿排列,医生会建议提前拔除,避免矫正后复发。
二、智齿发炎的护理与治疗:分阶段处理
(一)急性发炎期:以缓解炎症止痛为主,禁止拔牙
急性期牙龈充血、感染活跃,拔牙易导致出血过多、感染扩散,正确处理方式包括:
1.局部清洁:用生理盐水或3%过氧化氢溶液冲洗“盲袋”,清除食物残渣与细菌,再涂抹碘甘油缓解炎症;
2.药物治疗:疼痛明显时,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镇痛药(如布洛芬);伴随发热、白细胞升高时,需口服抗生素(如甲硝唑+阿莫西林);
3.日常护理:饭后用温盐水漱口,避免用患侧咀嚼,饮食以清淡软食(如粥、面条)为主,确保充足休息,增强免疫力。
(二)炎症缓解期:及时评估,决定是否拔牙
急性炎症消退后(通常12周),牙龈红肿、疼痛症状消失,需立即到口腔科就诊,完成以下步骤:
1.检查评估:通过口腔检查、影像学检查,确认智齿阻生类型、邻牙状况;
2.手术安排:若医生判断需拔除,应尽早手术——缓解期牙龈组织复原正常,拔牙出血少、感染风险低;
3.术后护理:
术后24小时内,禁止刷牙、漱口、吸吮动作(防止血凝块脱落引发“干槽症”);
术后12天冷敷减轻肿胀,3天后热敷促进消肿;
饮食从温凉流质(如牛奶、豆浆)过渡到软食(如鸡蛋羹、软饭),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;
遵医嘱服用抗生素与止痛药,若出现持续出血、剧烈疼痛、发热,需立即复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