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齿抛光作为口腔临床诊疗中常见的辅助性操作,通常与洁治配合进行,旨在通过正规器械和抛光剂的作用,改善牙齿表面形态与清洁度,是维护口腔健康与美观的重要手段。它并非独立的治疗项目,而是口腔预防保健体系中的关键一环,其操作原理、临床作用及注意事项均有严谨的医学依据,值得大众科学认知。
一、牙齿抛光的核心作用
(一)清除残留菌斑与色素,巩固洁治结果
作用原理:超声波或手工洁治后,牙齿表面易残留细小牙菌斑生物膜、牙结石碎片及器械划痕,这些残留物会成为细菌再附着的“温床”。
(二)改善牙齿表面光滑度,降低口腔问题发生率
问题根源:长期咀嚼、吸烟、饮用深色饮品等,会导致牙面粗糙形成微小“沟壑”,易堆积食物残渣,引发牙釉质脱矿(龋齿前期)和牙齿敏感。
解决方式:抛光通过物理摩擦去除牙面粗糙层,复原釉质光滑质感,减少食物滞留,降低龋齿概率;同时减少牙齿与食物、牙线的摩擦阻力,缓解牙本质暴露导致的冷热敏感。
(三)提升牙齿美观度,改善口腔视觉结果
着色原因:吸烟、饮用红酒/咖啡/浓茶、食用深色食物(酱油、巧克力等),会使色素分子渗透牙面微小孔隙,形成外源性着色,导致牙齿呈黄褐色、暗黄色。
美化逻辑:抛光剂摩擦作用去除外源性色素,复原牙齿自然色泽,实现“提亮”结果,适合追求自然美观、改善牙齿暗沉的人群。
二、牙齿抛光的注意事项
(一)操作前:评估与禁忌人群筛查
牙齿状况排查
禁用情况:牙齿存在未修复龋洞、明显楔状缺损、重牙本质暴露或牙齿隐裂。
2. 牙周健康评估
暂缓情况:急性牙龈炎、牙周炎发作期
3. 特殊人群界定
孕妇/哺乳期女性:需医生评估身体状况,避免操作引发的紧张情绪或器械刺激影响母婴健康
儿童:牙釉质较薄,需选用细软抛光头和温和抛光剂,控制轻柔力度,避免损伤牙釉质
过敏体质者:提前告知医生抛光剂成分(如香料、特定摩擦剂),更换无过敏风险的抛光剂,防止口腔黏膜红肿、瘙痒。
(二)操作中:规范与细节把控
1.器械消毒
要求:抛光头、低速手机等需高温高压灭菌,使用后立即拆卸清洗,避免交叉感染。
2. 抛光剂选择
适配原则:牙齿敏感、牙釉质薄者选颗粒细、摩擦系数低的抛光剂;色素沉着重者可选颗粒稍粗但温和的抛光剂(如含碳酸氢钠),禁用粗糙抛光剂以防损伤牙釉质。
湿度控制:抛光剂过干增加摩擦阻力易伤牙,过湿降低结果,需保持适宜湿度。
3. 操作技巧
角度与力度:抛光头与牙面呈15°-30°角,力度以患者无不适感为宜,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牙面划痕或牙本质暴露。
顺序与范围:遵循“先颌面→后颊舌面→后邻面”,重点清洁邻面、牙龈沟等易忽视部位,同时用吸唾器及时清除泡沫和唾液,保持视野清晰,避免患者吞咽过多抛光剂。
(三)操作后:护理与后续维护
1.短期饮食禁忌
抛光后24小时内,牙釉质处于敏感状态,避免过冷/过热/过酸/过甜/扎实食物,忌饮浓茶、咖啡、红酒等色素饮品,防止刺激牙齿或色素再附着。
2. 日常口腔清洁
坚持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,饭后漱口,使用牙线/牙缝刷清洁邻面,避免食物残渣滞留。
3. 定期复查与维护
频率:健康成年人每6-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洁治,色素沉着快、易形成牙结石者,可遵医嘱缩短间隔。
结果维持:抛光结果通常持续3-6个月,需结合定期抛光与日常护理,长期维护牙面清洁。
4. 异常情况处理
若抛光后出现持续牙齿敏感、疼痛,或牙龈红肿、出血,需及时复诊,排查操作不当或其他口腔问题,进行针对性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