龋齿不仅会导致儿童牙齿疼痛、咀嚼功能下降,还可能影响恒牙萌出顺序与排列,甚至引发颌面部发育异常、营养不良等问题。因此,从婴幼儿时期建立科学的口腔护理习惯,是预防儿童龋齿的核心关键。
一、儿童龋齿高发的核心诱因解析
(一)口腔微生态失衡与致龋菌定植
致龋菌传播:新生儿口腔无菌,家长通过“用嘴试温食物”“共用餐具”等行为,将变形链球菌、乳酸杆菌等致龋菌通过唾液传给儿童。
唾液保护力弱:儿童唾液分泌量少于成人,且溶菌酶、碳酸氢盐等缓冲物质浓度低,难以中和致龋菌分解糖类产生的乳酸、乙酸,易导致牙釉质脱矿(羟基磷酸钙溶解),形成微小缺损并逐步发展为龋洞。
(二)饮食结构与喂养习惯的影响
高糖食物残留:糖果、蛋糕、含糖饮料等黏性高、含糖量高的食物,易附着牙齿表面形成“牙菌斑生物膜”,为致龋菌提供营养。
不良喂养行为:睡前奶瓶喂养、夜间频繁喂奶,会使糖分长期滞留口腔;乳牙萌出初期牙釉质矿化程度低,更易受酸性物质侵蚀,诱发“奶瓶龋”。
(三)口腔护理意识与行为缺失
认知误区:多数家长存在“乳牙会替换,无需保护”的错误观念。
护理率低:我国3岁以下儿童每日刷牙率不足40% ,6岁以下儿童使用含氟牙膏比例仅55% 。
清洁不完全:儿童自主刷牙能力弱(需家长协助至8岁左右),若存在“横向刷牙”“刷牙不足2分钟”等问题,易导致牙齿邻面、咬合面残留食物残渣,引发龋齿。
二、分阶段口腔护理:从“第①颗牙”开始设防
(一)婴儿期(0-1岁):乳牙萌出前的预防预备
乳牙未萌出时:每日用无菌纱布蘸温开水轻柔擦拭口腔黏膜,重点清洁牙龈与颊内侧,去除喂奶后残留的乳汁,减少致龋菌定植机会;
第①颗乳牙(通常为下颌中切牙)萌出后:改用婴儿专用软毛牙刷或指套牙刷,每日早晚各清洁1次,暂不使用牙膏(避免吞咽风险);
预防奶瓶龋:每次喂奶后及时清洁口腔,不将奶瓶作为安抚工具让婴儿含睡,夜间喂奶后可少量喂温开水冲洗口腔,减少糖分滞留。
(二)幼儿期(1-3岁):建立刷牙习惯与氟化物防护
工具选择:选用刷头与儿童口腔适配的专用软毛牙刷,搭配含氟量0.05%-0.11%的儿童含氟牙膏(3岁以下用量控制为米粒大小,3岁以上调整为豌豆大小);
刷牙方法:采用“圆弧刷牙法”,将刷毛与牙齿呈45°角轻柔旋转清洁,每日早晚各1次,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,刷牙后督促儿童吐出牙膏泡沫,减少吞咽;
正规防护:每半年带儿童到正规口腔机构进行1次口腔检查,评估乳牙萌出情况,必要时进行局部涂氟(如含氟凝胶、氟保护漆),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。
(三)学龄前期(3-6岁):强化清洁与饮食管理
清洁升级:家长仍需协助儿童刷牙(尤其关注牙齿邻面清洁),每日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间隙1次,避免食物嵌塞;
饮食管控:减少糖果、巧克力、碳酸饮料等含糖食物的摄入,将甜食安排在餐后(而非两餐之间),餐后及时饮水或漱口,减少糖分残留;
知识科普:通过口腔健康绘本、动画等儿童易接受的形式,讲解龋齿危害与正确刷牙步骤,提升儿童自主护理意识。
(四)学龄期(6岁以上):关注恒牙萌出与窝沟封闭
重点监测:密切关注“六龄齿”萌出情况,观察牙齿形态与萌出位置,若出现萌出延迟或位置异常,及时就医;
正规干预:“六龄齿”萌出后及时到口腔机构进行窝沟封闭,通过涂抹树脂材料形成保护屏障,阻止致龋菌与食物残渣进入,封闭成功概率可达90%以上;
定期检查:每半年至1年带儿童进行1次口腔检查,及时发现并处理乳牙滞留、恒牙萌出异常等问题,同时督促儿童保持每日刷牙、使用牙线的习惯。